Our 3D CAD supplier models have been moved to 3Dfindit.com, the new visual search engine for 3D CAD, CAE & BIM models.
You can log in there with your existing account of this site.
The content remains free of charge.
人造衛星,在不產生歧义的情況下亦稱衛星,是由人類建造的航天器的一种,是数量最多的一种。人造衛星以太空飛行載具如运载火箭、太空梭等發射到太空中,像天然衛星一樣環繞地球或其它行星运行。
人造卫星一般由有效载荷(payload)和卫星平台两部分构成。有效载荷是指为了直接实现该卫星的应用目的或者科研任务各种仪器设备。卫星平台则是用于支持有效载荷正常工作的所有保障系统的总成[1]。一般来说卫星平台的设计在一段时期内都是相对稳定的,在升级换代前只会做小幅改良。只要功能合适,某一种卫星平台可以根据需要搭载各种各样的有效载荷。例如嫦娥一号和二号卫星使用的都是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但它们各自搭载的有效载荷则是不一样的。衛星平台又分為多個子系統:
人造衛星能夠成功執行預定任務,單憑衛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衛星工程系統,一般由以下系統組成:
航天器 |
| ||||||||||||||||||||||||||||||||||||||||||||||||||||||
|
截至20世纪末,全球只有少数国家具有独立卫星发射能力。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截至2013年):独联体国家/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中国、英国、印度、以色列、伊朗、朝鲜和韓國。伊拉克的发射并未被承认。巴西在1997、1999和2003年进行了3次发射尝试,但均未成功。直到今天仍有少数国家依旧尝试进入航天俱乐部。早期意大利和哈萨克斯坦都具备火箭和卫星研发技术条件,并且都有火箭发射场(圣马科意海上平台和拜科努尔发射场,主要为美国和俄国担负发射任务)。乌克兰具备火箭制造能力但却不具备发射场等条件。多国合作的欧洲空间局ESA,以及私有的海上发射公司等公司也被认为是航天俱乐部的成员。以下是航天俱乐部几大成员首次成功发射的卫星:
次序 | 國家 | 首次發射年份 | 火箭 | 衛星 |
---|---|---|---|---|
1 | 蘇聯 | 1957 | Sputnik-PS | Sputnik 1 |
2 | 美國 | 1958 | 朱诺一号运载火箭 | 探險者1號 |
3 | 法国 | 1965 | Diamant | Astérix |
4 | 日本 | 1970 | Lambda-4S | Ōsumi |
5 | 中國 | 1970 | 长征一号 | 東方紅一號 |
6 | 英國 | 1971 | Black Arrow | Prospero X-3 |
7 | 印度 | 1980 | SLV | Rohini |
8 | 以色列 | 1988 | Shavit | Ofeq 1 |
— | 俄羅斯[1] | 1992 | Soyuz-U | Template:Kosmos |
— | 烏克蘭[1] | 1992 | Tsyklon-3 | Strela (x3, Russian) |
9 | 伊朗 | 2009 | 信使二號 | 希望號 |
10 | 朝鲜 | 2012 | 銀河3號 | 光明星3號 (2期) |
11 | 韩国 | 2013 | 罗老号運載火箭 | STSAT-2C(英语:STSAT-2C) |
以下是航天俱乐部几大成员首次成功发射的卫星:
著名的人造卫星,按發射時間排列:
|
|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人造衛星",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3d,planet,jupiter,erath,venus,astrology,astronomy,esote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