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3D CAD supplier models have been moved to 3Dfindit.com, the new visual search engine for 3D CAD, CAE & BIM models.
You can log in there with your existing account of this site.
The content remains free of charge.
Travel to Australia and visit Sydney, Melbourne, Brisbane, Perth,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yers Rock, The Snowy Mountains, The Blue Mountains and more in this film inspired by this amazing country and nature herself. Music by Trumpet Thing (Need You) and Paul Dimension (Breeze) both from the Buddha-Bar Series. Many thanks to all the amazing photographers in the Flickr community who have made this possible. Compiled by Xeibo
澳大利亚联邦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 |
---|---|
首都 |
堪培拉 35°18.48′S 149°7.47′E / 35.30800°S 149.12450°E / -35.30800; 149.12450 |
最大城市 | 悉尼 |
官方语言 | 聯邦政府無硬性規定[a] |
国家语言 | 英语[注 2] |
族群 |
|
政府 | 联邦议会制君主立宪国家 |
• 君主 | 伊丽莎白二世 |
• 总督 | 彼得·科斯格罗夫爵士 |
• 总理 | 马尔科姆·特恩布尔 |
罗伯特·弗兰奇(英语:Robert French) | |
立法机构 | 澳大利亚议会 |
• 上议院 | 参议院 |
• 下议院 | 众议院 |
独立 (自英国) | |
• 联邦化(英语:Federation of Australia)及立宪 | 1901年1月1日 |
1942年10月9日 (1939年9月3日已生效) | |
• 澳大利亚法令(英语:Australia Act 1986) | 1986年3月3日 |
面积 | |
• 总计 | 7,692,024平方公里(第6名) |
人口 | |
• 2017年估计 | 24,435,038[2](第53名) |
• 2011年普查 | 21,507,717[3] |
• 密度 | 2.8/km2(第236名) |
GDP (购买力平价) | 2016年估计 |
• 总计 | 1.188萬億美元[4](第19名) |
• 人均 | 48,806美元[4](第16名) |
GDP (國際匯率) | 2016年估计 |
• 总计 | 1.256萬億美元[4](第13名) |
• 人均 | 51,592美元[4](第9名) |
基尼系数 |
33.6[5](2012年) 中 · 第19名 |
人类发展指数 |
▲ 0.935[6](2014年) 极高 · 第2名 |
货币 | 澳大利亚元 (AUD) |
时区 | 跨时区(英语:Time in Australia)[注 3] (UTC+8至+10.5) |
• 夏令时 | 跨时区(英语:Time in Australia)[注 3](UTC+8至+11.5) |
日期格式 | dd-mm-yyyy |
行驶方位 | 靠左行驶 |
电话区号 | +61 |
互联网顶级域 | .au |
澳大利亚联邦(英语: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7]),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8][9],缩写为AU、AUS),即在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澳大利亚”,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10]。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11],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12][13][14]。澳洲和美國是並列擁有世界自然遺產最多的國家[15],同時擁有極少數僅產於澳洲的珍貴動植物物種,如鴨嘴獸。澳洲人坐擁大量資源、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加上英國良好的商業法規所驅使,礦場與觀光正是財富來源的兩大支柱,成就經濟與生活上亦屬世界高度發達國家的澳大利亞。澳洲是全球第12大經濟體,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排名世界第5,并被瑞士信贷集团列为世界财富中值最高的国家[16]。澳大利亚的军事支出排名世界第13。并在多项指数与排名例如生活素质,健康,教育,经济自由度,公民自由度与政治权利中名列前茅,因而是世界上的遷徙熱點之一,特別是吸引許多鄰近的亞洲移民。澳大利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20国集团、英联邦、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澳洲的英文“Australia”源于拉丁文“australis”,意为南方。20世纪初,口语化的称呼“Oz”开始流行[17]。“Aussie”亦同样成为澳洲人的口语化称呼[18][19][20][21][22][23] 。早在古罗马,“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未知的南方大陆)”的假想开始出现[24],并常在中世纪被欧洲地理学家使用。在澳大利亚大陆被西方世界发现后,此名称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这片新大陆的名字。[25]
在英语世界使用“Australia”这个名称的最早记录是在1625年的印刷物上。但直到18世纪末期前,这个名称是泛指整个南太平洋地区而非特指澳大利亚。1817年,澳大利亚这个名称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上,当时的新南威尔士州州总督拉克伦·麦觉理批准了此一名称,并建议当时殖民政府正式使用此词。到1824年,海军也正式认可了此名称。
澳洲在50,000年前已經有人類蹤跡,如今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祖先当时从东南亚移來[26]。17世纪後,歐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爲了尋找香料而陸續到达[27]。在小说《格列佛游记》中,“新荷兰”即是指澳大利亚大陆,“迪门兰”则是指塔斯马尼亚岛。1768年,英國庫克船長乘坐奮進號由英國前往大溪地。1770年,英国宣佈擁有澳洲主權[28]。1788年1月26日,英國航海家亚瑟·菲利普率領首批移民定居悉尼,并且升起英国国旗,澳洲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1797年,麥卡瑟(John Macarthur)由好望角引進美麗諾羊,澳洲畜牧業開始快速發展。[29]
英國於1610年至1770年間將罪犯送至北美,其中包括美國及加拿大流放地,時間長達160年。[30]隨後美國掀起一場對付英國的美國革命,由於加拿大緊鄰美國,英國擔心被送至加拿大的英國囚犯會聯合美國來對付英國,因此英國面臨另尋囚犯地的窘境,從1788年至1868年的80年期間,英國才轉向澳洲送囚,同時協助開墾澳洲大陸。根據統計,當年英國送至澳洲的總囚犯數為16萬5千人左右[31],最後一批英國囚犯於1868年被送至西澳。[32]
新南威爾斯州的貝瑟斯特、維多利亞州的巴拉瑞特發現金礦,自由移民開始激烈增長。[33][34][35][36][37][38] 1901年1月1日,澳洲各殖民區改制為州,組成澳大利亞聯邦,[39]成为大英帝国的聯邦或自治领,歸類為君主立宪制国家。依其聯邦法律,其国家元首是澳大利亞君主,與英國君主為同一人。[40] 1914至1918年,澳洲參與主戰場在歐洲大陸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也是戰勝國之一。[41][42] 1927年,首次澳洲聯邦會議在坎培拉臨時國會大廈舉行,從此澳洲走向政治獨立。1931年,澳洲取得内政外交的独立自主权,成为大英國協的独立国家。[43] 1933年,西澳公投通過脫離英國而獨立,但聯邦國會予以否決。1956年,墨尔本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為澳洲舉辦的第一次夏季奧運會,亦是南半球國家以及英國本土外的英聯邦國家的首次奧運會。
1967年,國會以全民公投廢除對原住民的法律歧視,這是白種人移居澳洲後的第一次改變。[44]
1986年,澳洲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前往澳洲簽署《與澳洲关系法》,規定澳洲最高法院擁有终审权,位於英国倫敦的樞密院將不再对澳洲擁有终审权。[45]
1999年,澳洲举行全民公投,決定是否改採共和体制取代现有君主立憲制,并且以總統為國家元首,但最後被否決。[46]
2007年12月3日,工黨領袖陸克文上任總理後,宣布將計劃再舉行類似公投來改變現行體制,並且直選總統[47]。
2008年2月12日,陸克文在多名原住民代表、國會議員和社會賢達的見證下,於聯邦國會向原住民三次道歉,代表政府向原住民為失竊的一代和有損原住民族文化的政策鄭重道歉。[48][49]
澳洲位於南半球、东半球,介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擁有澳洲大陆和塔斯曼尼亞等岛屿。澳洲四面環海,东南隔塔斯曼海与紐西蘭为邻,北部隔帝汶海和托雷斯海峡与东帝汶、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几内亞相望。
澳洲佔有大洋洲绝大部分陸地,總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和美國本土相似,其70%為沙漠和半沙漠。澳洲四面环海,海岸线较为平直,长達36,735公里。[50]
澳大利亚全境平均海拔300米,超過1,000米的山地面積低於1%,低於500公尺者達87%,乃地表起伏最和緩的大陸。西部是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多分布沙漠和半沙漠;也有一些海拔1000-1200米的横断山脉。中部是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盛长草本植物,其中埃尔湖(Lake Eyre)是最低点,湖面低于海平面12米,以此为中心的大平原为大自流盆地。东部是古老山脉所形成的高地,大部分海拔800-1000米,东南部的科修斯科山海拔2230米,是全澳最高峰。东北部沿海的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珊瑚礁。[51]
澳大利亚大盆地从卡奔塔利亚湾向南延伸至达令河北支流的上游,为世界最大的自流盆地。
澳大利亚主要河流有墨内河(2520公里)及其支流,水量季节性强,干季易断流。
澳洲于2012年11月设立全球最大的海洋保护区,以保护澳洲6块水域、共23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环境[52]。
氣候上西部高原和内陆沙漠属热带沙漠气候,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仅100-300毫米;北部属热帶草原气候,年降水量1000-2300毫米,为全国多雨区,少部份属亞熱帶;东部新英格兰山地以南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年降水量500~1,200毫米。年均温北部為27℃,南部14℃。[53]
澳洲是全球最乾燥的大陆,饮用水主要是自然降水,並依賴大壩蓄水供水。政府严禁使用地下水,因為地下水資源一旦開採,很難恢復。2006年起,聖嬰現象影响擴大,導致降雨大幅减少,各大城市普遍缺水,纷纷颁布多項限制用水的法令,以节水渡过干旱。[54]這一現象直到2008年后開始好轉,東海岸每年的降雨量亦開始恢復正常。[55]
澳洲大部分是半干旱或荒漠地带,但生态环境極為丰富,包括从高地的石南荒原到热带的雨林,為全球17个超级生物多样性国家之一。澳洲许多生物是當地独有,原因是澳洲大陆较古老、地理上长期孤立,和氣候极端多变。其被子植物约85%、哺乳类动物約84%、鸟类超过45%,和近岸温带鱼类約89%是特有种。[56]澳洲许多生态区,和区内的生物已被人类活动和外来物种所威胁。联邦《1999年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育法案》是保护濒危物种的根本法律。基於“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设立了許多受保护地区以保育独特的生态系統;64个湿地根据《湿地公约》而登记;另有16个世界遗产。“环境可持续指数”公佈於2005年,澳洲在2006年排名全球第13。[57]
澳洲多數木本植物是常绿的,且很能适应火灾和干旱,例如桉树和金合欢。但近十年來,由於乾旱惡化,東岸地區屢次發生森林大火;2009年,東岸地區的森林和部分民宅受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火災侵襲,史称2009年澳洲熱浪。澳洲的豆科植物种类繁多且本地特有,它們能与根瘤菌和菌根真菌共生,因此較适应较贫瘠的土壤。澳洲出名的动物有单孔目(如鸭嘴兽和针鼹)、有袋类(如袋鼠、無尾熊和袋熊,其中拳击袋鼠还是澳大利亚的国家象征)、湾鳄和淡水鳄、鸸鹋和笑翠鸟等鸟类。澳洲的毒蛇数量在世界之最。[58]
澳大利亚野犬约引进於公元前3,000年,當時澳洲原住民與南岛人贸易。[59]人类最初定居后,许多动植物品种很快绝种,包括一些大型动物,欧洲殖民开始后,更多物种步向灭绝,包括袋狼。[60][61]
澳洲政治體制是聯邦制度,設立一個聯邦議會、6個州議會,此外两个自治领地也有自治议会。國家元首為澳大利亚君主,君主不在澳大利亚时由澳大利亚总督代表。总督依據联邦行政会议的建议施政。名義上,內閣施政必須经總督批准才有法律效力,但是聯邦政府總理和其內閣實際擁有大多數的行政權力。[62]
澳洲選舉基本上是强制性投票制,公民年滿18周歲必須參與投票,否則會被處以根據延遲投票日數來計算的罰款。[63]
議會有執政黨和反對黨,两大黨分别為澳大利亚工黨和由澳大利亞自由黨与澳大利亞國家黨组成的联盟。2007年12月,工黨領袖陸克文击敗前總理自由黨領袖約翰·霍華德贏得大選。贊成徹底脫離英聯邦獨立的聲音則來自兩個小黨-澳大利亞綠黨和澳大利亚民主党。
澳洲聯邦的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和內閣制。現任澳大利亚君主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她同时也是英国和其他英联邦王国的國家元首。澳洲總督代表女王行使權力,有權解散國會,但實務上僅在總理建議下為之。歷史上最著名的憲政危機發生在1975年,當時由於執政工黨和在野自由黨聯盟分別控制兩院,在野黨拒絕支持預算案,總督其後突然解除總理的職務。[64]
眾議院目前共150個席位,基本以各個州人口數分配,實行單一選區制,以排序複選制產生。眾議院多數黨組成聯邦內閣,其黨魁為聯邦總理。
參議院具有立法審議權,參議院席位無關人口數,每州各12席,北方領地和首都特區各只2席,共76席。兩院每三年改選一次。眾議員任期三年,參議員任期六年(注:首都和北方領地的參議員任期是三年),故後者每次只改選半數。
北領地實行高度地方自治,因為澳洲原住民的文化根深蒂固(另一處領地為澳大利亞首都特區)。北領地經濟以旅遊業為主,人口有21萬,首府達爾文有10萬名居民。
澳洲政府自1931年后一直采取比較溫和的外交政策,在極力保持同美國、英國等其他西方國家維持盟友關係的同時,亦在1980年代開始后因為地理位置因素積極的拓展同東亞以及東南亞國家的關係,近年來與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及中國交往密切。而作為英聯邦中的主要國家之一,澳洲是英聯邦論壇中的主要首腦成員國之一[67]。雖然澳洲與其前宗主國英國一直關係密切,然而到1990年代,澳大利亞共和運動開始發展,2010年下半年,工黨領袖,時任總理茱莉雅·吉拉德上臺後明確表示,澳大利亞適宜於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退位後,考慮改為共和制國家。
澳洲政府在其2004年的外交白皮書中表示:其基本外交的政策是重視澳洲與美國之間的關係,并且藉助經貿互動促進與亞太地區國家的關係[68],即強化美澳同盟的前提下與亞太地區國家展。近幾十年來,某程度上,澳洲政府一直在致力於推進全球貿易的自由化發展[69][70][71],這亦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凱恩斯集團和亞太經合組織的形成[72][73]。澳洲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及世界貿易組織創始會員國之一[74][75],並與美國簽署了澳美自由貿易協定(Australia – United States Free Trade Agreement(英语:Australia – United States Free Trade Agreement)),此外澳洲亦與紐西蘭簽訂有緊密經濟合作協議(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英语: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76]。截止到2010年,澳洲政府與日本政府持續進行關於自由貿易和雙邊互信等一系列親密合作夥伴的談判,并且簽訂了多個雙邊自由貿易協議[77]。澳洲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的親密盟友包括北約諸國和日本。
作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之一,澳洲亦在多年來堅定致力於外交上的多邊主義,在聯合國和多個國際組織的援助計劃下,澳洲曾經援過的發展中國家逾60個,2005年至2006年度的海外援助計劃逾250億美元[78],但是以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來計算,這個數字則微不足道。1971年,澳洲與英国、紐西蘭、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共同簽署五國聯防(FPDA)協定。通過該協定,澳洲與英國以及紐西蘭將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任何一方受到軍事滋擾時共同幫助防禦,澳洲通過該協定迅速的擴大了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影響力,并且逐漸開始將自己的軍事以及經濟勢力擴展至东南亚地区,成為一個政治以及軍事上的多邊國家[79]。
澳大利亚联邦的国家武装力量為澳大利亞國防軍,其中包括澳大利亞陸軍、皇家澳大利亞空軍和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共有80,561名官兵在役(包括55,068名常規軍和25,493名預備役士兵)[80],其中皇家澳洲海軍配備了柯林斯級潛艇柴電潛艇和紐澳軍團級巡防艦等,於1940年代至1980年代亦曾經配置有墨爾本號航空母艦。澳洲國防軍在近期的編制以及架構均保持在防衛性質,鮮有離岸攻擊或者入侵別國的遠期計劃。但在近期美國和北約發起的大型戰爭中,幾乎都可以看到澳軍的身影。國防軍總司令人選經由內閣提出,由總督委任,負責軍隊日常行動。而其他行政上的工作,則由國防部及其部長負責[81]。
澳洲皇家空軍是當今世界上裝備最為精良的空軍力量之一,在與美國等盟友國共同研發了當今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戰鬥機:F-35閃電II戰鬥機后亦訂購了100架該機型,并將於2014年-2016年間進行裝備。目前皇家空軍裝備有75架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21架F-111戰鬥轟炸機、21架P-3獵戶座海上巡邏機等。
澳洲憲法一直將無核化視為其重要國策之一,不僅民用設施,在軍事領域亦禁止任何核動力發展;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實施這一計劃的西方大國。澳军曾經參與過的大型战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南战争、波斯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
2010年-2011年澳洲的年度軍費開支為257億美元,在全球各國中排名第14位[82],但是只佔據全球軍費總支出的1.2%[83]。澳洲國防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有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在世界各地的救災和各地武裝衝突的維和任務;截止2009年,大約有3,300名澳洲國防軍分佈在包括所羅門群島,阿富汗,東帝汶等12個國家和地區執行維和任務[84]。
6州為:
2領地是:
首都领地位於堪培拉。坎培拉是在兩大城市墨爾本和悉尼相爭20年未果後,以地理位居兩城之中而被獲選為首都。
澳大利亚为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亦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87]人口只有2400万的澳大利亚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561万亿美元,为全球第十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68973美元,居全球第五位;远高于同是英语国家的美国、英国和加拿大;[88]人类发展指数雄踞世界第二名,仅次于挪威。澳大利亚是世界十大农产品出口国和六大矿产资源出口国之一。[89]被称作“骑在羊背上的、坐在矿车上的、手持麦穗的国家。”澳大利亚的金融业,商业和服务业也极为发达。此外,澳大利亚的旅游业也在全球名列前茅。[90]
澳洲的貨幣是澳幣,但最初是隨英國採用英鎊。後來發展自己的幣制──澳洲鎊,幣值同於英鎊。當時一鎊有20先令;一先令有12便士。因此每鎊有240便士1966年,澳洲推行十進位制,亦同時改革貨幣。當時已是十進位制的1美元約價值0.5英鎊,新的澳幣改為與美元作等值連結。一澳幣等於0.5舊澳洲鎊,即0.5英鎊。一澳幣有100分,因此每一澳分約等於1.2便士。2002年起,澳洲改革幣質,新紙幣內含膠質,不易破爛、耐用美觀;不同面值的紙幣有不同特色的透明「窗口」,是全球最先採用此設計的國家。2010年,澳幣正式取代瑞士法郎的國際地位,成為全球第五大流通貨幣。[91] 澳大利亚金融业极为发达,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银行总价值第三高的国家,仅次于中国和美国。澳大利亚四大银行的市值甚至超过了欧元区所有国家所有银行的总和。[92]
澳洲四大金融集團是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 Bank)、澳洲國民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澳新銀行(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和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
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在澳大利亚得到长足而迅速的发展。因为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加之发达的经济,澳大利亚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圣地。主要旅游景点有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港大桥、悉尼塔(南半球第二高建筑)、黄金海岸、大堡礁、北艾尔湖、墨尔本艺术馆、原住民发祥地卡卡杜国家公园及原住民文化区威兰吉湖区等。
澳大利亚为贸易强国,是世界十大农产品出口国和六大矿产资源出口国之一。小麦出口量高居在於世界第二位。主要出口商品有煤、黄金、铁矿石、原油、天然气、铝矾土、牛肉、羊毛、小麦、糖、饮料等。主要进口商品有航空器材、药物、通讯器材、車輛、原油、精炼油和汽车配件等。[93]澳大利亚的最主要贸易对象有中国大陆、日本、臺灣、美国、紐西蘭、香港、德国、英国、南非、沙特阿拉伯、印度、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其中,日本、美国、紐西蘭、中国及新加坡为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澳洲的科学技术在能源利用領域、醫學及化學領域、市場資源管理、農業及畜牧業領域等貢獻良多。在醫藥領域,一些大學以及眾多學者對於人類器官移植基礎以及免疫學,人類大腦神經,利用細菌以及微生物學方面為全球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其中霍華德·弗洛里男爵曾與1945年因為與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共同研究出盤尼西林(青黴素),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澳洲是核融合科技的發源地。[94]核融合程序於1932年由澳洲科學家馬克‧歐力峰爵士(Mark Oliphant(英语:Mark Oliphant))發現;隨後於1950年代早期,他在澳洲國立大學(ANU)成立了全球知名的電漿核融合研究機構(Fusion Plasma Research)。ANU校內的H-1NF(英语:H-1NF)是全球核融合與電漿研究的重鎮,目前也是南半球唯一的核融合研究設施。
澳洲是全球利用太陽能能源最為廣泛與先進的國家之一,太陽能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在工業,農業,民用設施等領域。自1990年代開始后,澳洲大量興建太陽能發電廠以取代核電站的作用,太陽能能源與風力發電在全國被大力推廣。此外墨爾本亦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太陽能動力供給城市交通燈以及儲存太陽能供應路燈電力的城市。澳洲的農業及畜牧業擁有先進的管理體制與極高現代化的設備,是全球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在培育農作物,漁業以及飼養牲畜方面產生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并保有先進的無污染培植飼養環境,令農業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海洋生物技術方面澳洲亦是全球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全國設有多個海洋生物研究機構,豐富的海洋資源得以被充分的利用,生物食品業亦異常發達。
工業科技方面,十九世紀以來至二十世紀中葉澳洲受到英國影響,設立眾多重工業企業,這其中有現在已是通用汽車旗下的霍頓汽車、大型車身生產企業傲群、採礦業巨頭必和必拓公司的前身布羅肯希爾控股公司以及力拓集團等,科技方面亦有Altium公司,金屬風暴。澳洲的科技公司總部多設立於第二大城市墨爾本,墨爾本工業以及高科技企業雲集,亦有南半球矽谷之稱。同时,悉尼作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城市,大多数的金融、贸易、高端服务业、旅游业的大型公司把总部设于此。
截止2011年,共有十三名澳洲科學家以及文學家摘得諾貝爾獎。[95]
澳洲有公路810,641公里(2004年)、鐵路38,550公里(2006年)、機場461座(2007年)、河運航道2,000公里(2006年)。澳洲的交通系統發達,特別在主要大都會,如悉尼、墨爾本和布里斯本,皆有大型國際機場和暢通的大眾運輸系統,如城市火車和城市高速公路。在大多數的城鎮道路上,汽車限速一般是每小時60公里,學校周圍則是每小時40公里。高速公路則是每小時80以至100公里,在城市以外的高速公路限速則是每小時110公里。[96]澳洲地廣人稀,大城市的間距通常很遙遠,公路是主要交通設施,人均擁有汽車數量則為世界國家中最高的之一。汽車延續了英聯邦制度的左側行駛,駕駛員座位亦在汽車右側,與宗主國英國、日本、香港及新加坡相同。由於澳洲遠離其他大陸,海運港口是國家與外界經濟溝通的重要命脈;墨爾本港是澳洲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曾經是世界50大港口之一。澳洲其他的主要港口還有悉尼港及布里斯班港等。澳洲的公共交通系統在悉尼和墨爾本比其他國內城市發達[97],均有城市火車、有軌電車、公共巴士和輪渡,其中縱橫交錯在大墨爾本地區的墨爾本軌道交通系統是世界上長度最長的軌道交通之一[98]。
澳洲採礦業發達,國內運輸大量使用火車、長途汽車,公路和鐵路運輸系統因此發達。在專為運輸而設的公路上,可看到澳洲特有的公路列車,即一輛高性能卡車頭拉著數節拖車和集裝箱在行駛,有時延伸長達50米(165英尺)。火車系統也很普遍應用在工業運輸。一般國民在選擇境內旅行或是商務活動多採用飛機,甚至自駕汽車,導致澳洲的鐵路客運並不發達。[99]
大洋洲是亚洲与南美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和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及食物的供应站,又是世界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凭此优势澳大利亚形成了两个排名世界前三十的大型港口悉尼与墨尔本。同样凭此优势澳大利亚形成了很多重要航空港,如悉尼、墨尔本、堪培拉、布里斯班、珀斯、阿德莱德。[100][101][102]
由于没有使用黑人奴隶的历史,以及近邻印度尼西亚人并不像墨西哥人大量移民美国那样大量移民澳大利亚,因而澳大利亚的白人比例远高于与其同为移民国家的美国,亚洲裔不到200万人。多數澳洲白色人種的祖先是19、20世紀的英国移民。來自其他國家者也很多,澳洲與美國一樣是外來移民人口比例佔絕多數的國家,其外來移民數量更居世界第一。例如歐洲的德国、希臘、意大利和一些亞洲國家或地区,如香港、越南、臺灣、日本、中国大陆、印度和西亞諸國。澳洲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總人口的1%。根據2006年人口普查,有37.13%的人自稱為澳大利亞人,接著是英格蘭裔澳大利亞人的31.65%、愛爾蘭裔澳大利亞人9.08%、蘇格蘭裔澳大利亞人7.56%、意大利裔澳大利亞人4.29%、德裔澳大利亞人4.09%、華裔3.37%以及希臘裔1.84%[103]。
近年来澳洲東岸的一些國際化大都市,如悉尼和墨爾本以其高福利、高薪水以及良好的經濟氛圍吸引了包括美国在內的很多北美以及南美的新移民。[104] 中国和印度近年來超過英國等歐洲國家成為澳洲單年度最大移民的来源国[105]。
澳洲統計局估計在2009年11月1日,全國人口為22,039,500人[106],各大城市(2008年6月30日資料)[107]和各州、北方領地與首都的人口(2009年3月底)如下[108]:
澳洲人口分佈列表
| |||
首府
|
首府人口
|
所屬州或領地
|
所屬州或領地總人口(已包括首府)
|
4,627,345人[109]
|
7,076,500人
| ||
4,246,345人[110]
|
5,496,400人
| ||
2,004,262人
|
4,380,400人
| ||
1,658,992人
|
2,224,300人
| ||
1,187,466人
|
1,618,200人
| ||
212,019人
|
501,800人
| ||
349,900人
|
351,868人
| ||
124,760人 |
223,100人
|
澳大利亚最大城市 (2011年6月澳大利亚统计局估计)[111] | |||||||||||
---|---|---|---|---|---|---|---|---|---|---|---|
排名 | 城市名稱 | 州別 | 人口 | 排名 | 城市名稱 | 州別 | 人口 | ||||
1 | 悉尼 | NSW | 4,627,345 | 11 | 大霍巴特 | TAS | 216,656 | ||||
2 | 墨尔本 | VIC | 4,137,432 | 12 | 吉朗 | VIC | 180,805 | ||||
3 | 布里斯班 | QLD | 2,074,222 | 13 | 汤斯维尔 | QLD | 176,347 | ||||
4 | 珀斯 | WA | 1,738,807 | 14 | 凱恩斯 | QLD | 153,075 | ||||
5 | 阿德莱德 | SA | 1,212,982 | 15 | 图文巴 | QLD | 132,936 | ||||
6 | 黄金海岸-堤維德岬 | QLD / NSW | 600,475 | 16 | 达尔文 | NT | 128,073 | ||||
7 | 纽卡斯尔 | NSW | 552,776 | 17 | 朗瑟士敦 | TAS | 106,655 | ||||
8 | 堪培拉-昆比恩 | ACT / NSW | 417,860 | 18 | 奥尔伯里-沃东加 | NSW / VIC | 107,086 | ||||
9 | 卧龙岗市 | NSW | 293,503 | 19 | 柏拉瑞特 | VIC | 97,810 | ||||
10 | 陽光海岸 | QLD | 254,650 | 20 | 本迪戈 | VIC | 92,934 |
根据澳大利亚政府2011年的调查,在澳大利亚居住的人们在家中最普遍使用的語言,根据人数多少排序,依次是英語(80.7%)、普通话(1.7%)、義大利語(1.5%)、阿拉伯语(1.4%)、广东话(1.3%)、希臘語(1.3%)、越南語(1.2%)、西班牙语(0.6%)、北印度语(0.5%)和塔加拉族语(0.4%)[112]。英語在從第一代英國移民到來後,就是澳洲最通用語言。原住民則部份保留著有使用母語者,然而大多年輕澳大利亞原住民已經因為被同化,而愈來愈多只會使用英語。澳洲英語帶有一些濃重的地方特色,成為英語中的獨特方言。拉丁語族國家的第一代移民也帶來其母語,如義大利人、法國人、西班牙人及葡萄牙人等,其次代通常能說母語和英語。[113][114]
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數量於歐洲人初次探訪澳洲時尚有250種語言,如今已剩不足20種原住民語言仍在各年齡層使用[115][116],其中110種語言僅剩年長者使用[116]。根據2006年調查,僅52,000名澳洲原住民在家中使用原住民語言,約佔12%的原住民總人口[117]。澳大利亞則有英语:澳大利亞手語,為5,500名聽覺障礙人士的主要語言[118]。
澳洲人口宗教信仰分佈[119] | ||||
---|---|---|---|---|
宗教 | 百分比 | |||
天主教 | 25.3% | |||
圣公宗 | 17.1% | |||
其他基督教 | 18.7% | |||
佛教 | 2.5% | |||
伊斯蘭教 | 2.2% | |||
印度教 | 1.3% | |||
猶太教 | 0.5% | |||
其他宗教 | 0.8% | |||
無神論者 | 22.3% | |||
未定義及不確定 | 9.4% |
澳洲沒有國教;是一個世俗國家。《澳洲憲法》(Australian Constitution)第116條規定澳洲是一個宗教信仰之自由國度,任何人有信仰任何宗教的權利及自由[120]。固定上教堂的人口有下降的趨勢,然而自認是基督教信徒的人則約有3/4人口,主要是天主教或英國國教。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有百分之61.1%的澳洲人表明自己是基督徒,其中包括25.3%是羅馬天主教教徒、17.1%為圣公宗;22.3%的澳洲人表示無宗教信仰,基督宗教以外之宗教信仰佔總人口7.2%,包括佛教(2.5%)、伊斯兰教(2.2%)、印度教(1.3%)及犹太教(0.5%)。近年來,信徒數增加最多的宗教是佛教,增幅達73%[121]。
澳洲受其地理位置影響,很容易被誤解成文化沙漠,然而,澳洲目前的主流文化自1960年代崛起,其各類的藝術、文學、音樂及電影等文化與世界主流文化接軌,原住民文化亦與主流的白色種人文化同化,在一些領域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澳大利亞文化。[122]
澳洲主流文化源自英國文化,[123]在1940年代前,遠離歐美大陸而在文化方面顯得異常孤立。[124][125]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美國興起和1960年代后新一代移民的成長,[126][127]帶給澳洲一股轉向以美英為主的多元文化熱潮,使澳洲逐漸成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輸出國之一。澳洲也在電影、文學、流行音樂和藝術取得巨大成功,出現多位世界級大師,貢獻於世界文化藝術。[123][128]
但是1980年代起,許多澳洲新生代崇尚以好萊塢電影為主的美國文化,原有的英國文化則被視為傳統文化,慢慢被取代。
1973年,澳洲政府成立藝術理事會文學委員會,文學開始大力發展,在國際上已具有一定成就,本土文學創作則受國際矚目。例如早期馬庫斯·克拉克于1874年創作《無期徒刑》。19世紀晚期,澳洲的叢林詩人為尋求更多自己的「澳洲化」歸屬感,而與英國傳統文化決裂。小說自1920年代起,在世界文學界中越發重要,澳洲亦如此。此一階段的優秀澳洲文學作品有《庫納爾杜》、《卡布里康尼亞》和《可憐的傢伙,我的故鄉》。
帕特里克·懷特是澳洲文學巨匠之一,1973年他以《風暴之眼》(The Eye of the Storm)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澳洲人首獲此獎者。[129]當今澳洲文學巨匠是來自西澳州的蒂姆·溫頓(Tim Winton)、彼得·凱里(Peter Carey)與布賴斯·考特尼(Bryce Courtenay),他們主要作品包括:《云街》、《乘客》、《塵土音樂》、《奧斯卡和陸辛達》、《凱利幫的真實故事》、《一個人的權勢》、《愚人節》、《托摩和霍克》、《杰西卡》。托馬斯·肯尼利是近代澳洲為世界文壇貢獻的最優秀文學作家之一。他曾是牧師,主要作品有《雲雀和英雄》、《鐵匠吉米的贊歌》、《辛德勒方舟》。其大部分作品都已拍成電影,包括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單》(1993年),導演是荷里活的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澳洲其他著名作家還有墨累·貝爾、大衛·馬洛夫、科林·麥卡洛等。
澳洲的繪畫和建筑風格很不同於其他大洲。[130] 1850年代,澳洲不少畫家放棄原有歐洲畫派中心的創作思想,因為它無法充分呈現出澳洲景色的特殊風格。[131]這時期的代表畫家有ST·吉爾、湯姆·羅伯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澳洲藝術領域維持既有固執而保守的風格,鮮少展開印象主義、立體主義等方面的革命。社會現實派畫家則以諾伊爾·庫尼漢、喬西·伯格納為首,刻畫新移民和勞動階層的痛苦生活,成為1950年代澳洲藝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澳洲知名藝術家另還有艾爾伯特·納馬特吉拉、西德尼·諾蘭、唐納德·弗蘭德、拉塞爾·德賴斯等。[132][133]
今日澳洲的藝術公認為世上最具活力國家之一,豐富多彩,具有獨特性。當代著名設計師肯·多恩、布雷特·懷特利等人,將澳洲藝術推向世界領域,并取得國際地位。習慣戴貝雷帽的澳洲當代藝術大師羅爾夫·哈里斯(Rolf Harris)乃代表性人物。[134] 2005年,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欽點他為八十歲誕辰慶典畫像。[135]
澳洲淘金熱在1840年代展開,澳洲建筑風格同時趨向華麗典雅。澳洲基本是著重遺產保護的。現今的重要建筑,如始建於1893年的悉尼維多利亞女王大廈、坎培拉國立美術館、墨爾本維多利亞藝術中心,雪梨歌劇院(丹麥建筑師烏特松設計,澳洲建筑師彼得·霍爾完成)等。首都堪培拉乃預定規劃、以祥和四方為尚的人造城市,在當時被視為建筑師的「操練場」。[136]
澳洲城市的居民建筑通常是成片的低矮小樓,帶有花園,每棟約占地1/4英亩,大於許多西歐國家、略小於美國。有些建筑則保留原始建材的特色,如将砖、木头裸露在外,具有墾殖時代的感觉。澳洲气候适合全盘引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地中海和亚洲热带地区的建筑风格。澳洲建筑业很注重节能环保,法律严格規定了许多建材用料的标准。
澳洲有多位世界級歌劇演員,著名歌唱家包括1880年代的女高音戴姆·內利(Dame Nellie Melba)和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瓊·薩瑟蘭(Dame Jone Sutherland)。著名男中音如約翰·布朗利(John Bvrownlee)和彼得·道森(Peter Dawson)。歌劇創作以瑪格麗特·薩瑟蘭最傑出,她創作許多經典的音樂曲目。珀西·格蘭杰創作的歌劇《鄉村花園》(1907年),聞名世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20世纪下半叶有著名作曲家斯克尔索普等。著名指挥大师理察·波寧吉是澳洲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人之一,多次为帕瓦罗蒂和世界知名芭蕾舞剧团录制唱片。此外,鋼琴大師艾琳·喬伊恩和古典吉他手約翰·威廉斯亦為世界知名的澳洲音樂家。[137]
澳洲的流行音樂領域在西方流行樂壇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138]尤其是曾產生大量的國際知名的搖滾樂團,.[139]如比吉斯(Bee Gees)結合抒情和搖滾發揮到極致,創作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廣受全世界歡迎。AC/DC則為當今全球搖滾樂團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著名樂團,其音樂理念和文化輻射已經成為澳洲乃至西方社會中的主要文化象徵之一。[140]其他的著名樂隊還有輕鬆節拍、電波鳥人樂團、You Am I樂團、新浪潮、工作的人們、狼母、午夜的油、小河樂團、猶豫的哀傷、生病的小狗、再一個比約恩(Björn Again)、空中補給、野人花園和Jet。重量級的流行樂歌手則有凱莉米洛、奧莉薇亞·紐頓-強。另也有基督教音樂Hillsong。
澳洲電影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澳洲即開始製作電影,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二戰后的澳洲電影業處於停頓狀態。直至1970年代,工黨領袖惠特蘭為首的執政黨政府設立澳洲電影發展公司,後更改名為澳洲電影委員會(AFC)。電影委員會設立了政府自己的電影製片機構澳洲電影局,拍攝大量的電影,成為澳洲史上第一輪的電影製作熱。報紙專欄作家和廣告業巨頭菲利普·亞當斯是當時積極參與電影熱的名人之一。[141]
至今,澳洲製片人和導演以其獨特風格為自己在全球電影業贏得了無可爭辯的地位,且有力影響了荷里活。澳洲旅美電影人在荷里活因此被稱為「桉樹葉幫」,包括現今活躍于荷里活的多位製片人、導演和演員。著名导演有巴兹·鲁尔曼、亞歷士·普羅亞斯、乔治·米勒和溫子仁等,著名演员包括 妮可·基嫚、凱特·布蘭琪、休·傑克曼、盖·皮尔斯和蜜雅·娃絲柯思卡等[141]。
澳洲是一个高福利国家,福利的种类多而齐全,主要包括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及家属优抚金、残疾人救济金、退休金以及家庭补贴等。2008年12月,就业人数為10,804,000〈值國家的一半人口〉,失业人数為504,000,全职成年职工人均周工资1,165.3澳元,家庭消费开支同比增长0.7%。然而,澳洲亦是一個稅率極高的國家,最高達到49% (2015财政年)。
蓋洛普民意測驗中心(Gallup)公布2010至2012年「潛在淨移民指數調查」(Potential Net Migration Index)發現,全球最具移民吸引力排名,亞太地區澳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及科威特)[142]。
澳洲擁有完善的聯邦醫療保健系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醫療保健系統的總排名(2009年),澳洲名列全球各國第12位。[143]澳洲的公民和永久性居民都可以在全國任意的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免費的醫療服務,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資料顯示,在2006年至2010年的世界各國人口預期壽命排名中澳洲以平均壽命81.2歲排在世界各國第五位。[144]
澳洲的醫療保健體系會發給任何澳洲公民和澳洲永久性居民由公共事業部下屬的政府機構Medicare製造并帶有磁條的醫療保健卡,患者使用醫療保健卡前往任意醫院就醫將被醫院記錄在案,從而為每一個國民建立起一套強大的個人病例記錄系統。而根據澳洲與其他西方國家簽訂的《醫療保障體系的互惠協議》(RHCA)),所有澳洲公民和永久性居民持有Medicare卡可以前往如下任意國家享有免費醫療:英國、瑞典、荷蘭、比利時、芬蘭、挪威、斯洛文尼亞、馬爾他、意大利、愛爾蘭和紐西蘭。[145]近年来,澳洲政府积极鼓励扩大私人医疗保险;所有公民投保私人醫保可享受政府的保費補貼,這可以減少公立醫療單位的壓力。至2006年6月,约43%的人参加各种私人医疗保险。
澳大利亚教育為世界知名[146][147],全國有1所國立大學(聯邦政府立法成立)、36所公立大學(州政府立法成立)及2所私立大學。1990年代,各所大學皆已經升格為綜合型大學,且於海外廣設分校。2008年,有7所大學進入世界前100大,6所得到AACSB國際認證。澳洲不同於美國,其最知名高等學府皆為公立。澳洲每年吸引到世界各地學生前往留學,是全球重要的教育樞紐之一,亦是澳洲經濟的最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在澳洲對於學士學位和以上之教育以高等教育稱之,目前全澳共有39所高等教育院校,其中邦德大學和澳大利亚圣母大学為私立,其餘37所俱為公立。
大學一詞在澳洲有聯邦法律保護,須經專家學者及政府針對相關學術、財務等方面之品質評估與認可,且由國會或州議會立法通過,方准設立。通過以後,無論公立或私立,皆獲授權允自行核可開設課程以及頒授證書、文憑和學位並由澳洲教育部以學程名錄[148](Commonwealth Register of Institutions and Courses for Overseas Students,簡稱CRICOS)管理之。
澳洲各大學的競爭力排名,隨著政府評鑑標準的多樣化而浮動。由於每一所高等學府都需要政府部門補助其校務發展經費,因此皆須即早定位出可長可久的發展特色和卓越的教學科系或研究系所,以利爭取經費、招生和全球學術評等。澳洲現有三大校際聯盟,目的都是在逐年遞減的聯邦教育預算趨勢中,提醒教育部增加或維持對大學教育品質的支持。
八所最著名的大學组成了八大盟校(Group of Eight)[149]:
接著是五所著名大學組成澳大利亚科技大学联盟,[150]佔20%的全國入學率,以理工、社會科學、創新研發,和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享譽澳洲[151] :
第三個校際聯盟澳大利亚创新研究大学联盟由六所大學組成,[152]以商業、藝術、人文、教育、設計產業等見長於世,[153]佔全國入學率15%,[154]目標是建立共享的科學研究應用中心3[155]:
澳洲是體育運動大國,體育在全國各年齡段人口中都非常普及[156]。國際運動競技場上,澳洲的板球、曲棍球、網球、游泳、賽車、籃網球、橄欖球和聯盟式橄欖球具有第一流水準[157][158][159][160][161][162][163][164] ; 單車、賽艇也名列世界前茅。國內其他流行運動還有澳式足球、足球、賽馬、高尔夫球和田徑[165][166]。而在其参加奧運會的歷史中,游泳項目曾為澳洲贏得最多的金牌,亦是澳洲長期以來最為引以為傲的項目之一,其中不乏伊恩·索普[167]這樣的泳壇巨星[168][169][170]。
澳洲本土舉辦過兩次奧運會[171],分別是1956年墨爾本奧運和2000年悉尼奧運,亦曾經參與了自第一屆奧運會至今的大部分賽事[172]。澳洲曾經舉辦過四次英聯邦運動會,并出席了英聯邦運動會歷屆賽事[173]。雖然现有仅有约2300萬人口,但數十年來卻一直位居夏季奧運會金牌榜的前六名,游泳和田徑項目通常帶來許多獎牌。澳洲還曾此外,澳洲是全球網球運動的圣地之一,四大滿貫之一的澳洲網球公開賽每年一月在墨爾本公園進行。墨爾本的亞伯公園賽道則是一級方程式賽車(F1)的一個比賽分站。
澳式足球為澳洲特有,澳大利亞澳式足球聯盟(AFL)舉行的比賽極受歡迎。近年來英式足球亦迅速普及,建立了A-League,并得到迅速的發展,目前聯盟擁有十支球會,并一直不斷的有新球會加盟。澳洲國家足球隊近年來成為澳洲最受歡迎的集體運動隊伍之一[174],2006年加入亞洲足協,在2006年世界杯足球賽中表現出色,打入16強後,輸給後來得到世界冠軍的意大利國家足球隊,2009年更是以世界杯外圍賽十強賽8場不敗的戰績再次打進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決賽階段,不過最終在首圈被淘汰。2015年1月,澳洲最為東道國舉辦了亞洲盃足球賽,并在最終的決賽中擊敗宿敵南韓國家足球隊首次獲得冠軍[175]。
澳洲有多位得過大滿貫賽事的網壇巨星,如柏·卡殊、罗德·拉沃、帕特里克·拉夫特、莱顿·休伊特、艾丽西亚·莫利克、萨曼莎·斯托瑟、玛格丽特·考特和約翰·紐康姆等。伊恩·詹姆斯·索普是澳洲游泳巨星,獲得5枚奧運金牌,是澳洲迄今的最高紀錄;著名的游泳運動員還有格兰特·哈克特、乔迪·亨利、莉比·伦顿、艾麗斯·米爾斯和彼得利亞·托馬斯等。
3. It shall be lawful for the Queen, with the advice of the Privy Council, to declare by proclamation that, on and after a day therein appointed, not being later than one year after the passing of this Act, the people of New South Wales, Victoria, South Australia, Queensland, and Tasmania, and also, if Her Majesty is satisfied that the people of Western Australia have agreed thereto, of Western Australia, shall be united in a Federal Commonwealth under the name of 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The British] moved north to Port Jackson on 26 January 1788, landing at Camp Cove, known as 'cadi' to the Cadigal people. Governor Phillip carried instructions to establish the first British Colony in Australia. The First Fleet was under prepared for the task, and the soil around Sydney Cove was poor.
|archive-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df=
(帮助)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 |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 |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 |
維基導遊上的旅遊指南 | |
维基学院上的學習资源 | |
维基数据上的数据项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分類:澳大利亚 |
元維基上的相關信息: 澳大利亚(英文) |
|
|
|
|
坐标:28°46′3.57″S 133°46′10.31″E / 28.7676583°S 133.7695306°E / -28.7676583; 133.7695306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澳大利亚",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3D,cad,europe,americas,apac,emea,asia,australia,af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