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Unkown).
化石時期: 130–0 Ma 白堊紀-現代 | ||||||||||||||
---|---|---|---|---|---|---|---|---|---|---|---|---|---|---|
蚁后
| ||||||||||||||
科學分類 | ||||||||||||||
| ||||||||||||||
亞科 | ||||||||||||||
現存亞科種系發生 |
蚂蚁,古代又稱馬蟻[3]或馬螘[4]是一種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蟲,属于膜翅目,膜翅目的其他昆蟲有胡蜂、黃蜂等。最早在1.3亿—1.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就出现了,可能是从侏罗纪出现的原始胡蜂演变出来的,蚂蚁和胡蜂的主要区别是蚂蚁的触角是明显的膝状弯曲,腹部有一、二节呈结节状,而胡蜂的腹部是一个整体。
螞蟻是完全變態型的昆蟲,要經過卵、幼蟲、蛹階段才發展成成蟲,螞蟻的幼蟲階段沒有任何能力,它們也不需要,完全由工蟻喂養,工蟻要先把食物吃進去,然後再吐出來喂養幼蟲,成蟲之間也以這種方式交換食物,幼蟲的發育需要一定合適的溫度,因此工蟻經常將它們搬來搬去,維持合適的發育地點,螞蟻一般按照不同的任務分為工蟻、雄蟻和雌蟻,幼蟲發育成哪種螞蟻完全取決於幼蟲階段的喂養條件[來源請求]。
蚂蚁一般都没有翅膀,只有雄蚁和没有生育的雌蚁在交配时有翅膀,雌蚁交配后翅膀即脱落。当开花植物逐渐繁盛后,蚂蚁的种类开始多样化。
地球大部份的陸地都有原生種的蚂蚁,只有南極洲及少數一些島嶼例外。在大部份陸地的生態系中都有蚂蚁,佔陸生動物(英语:Terrestrial_animal)生物量的15–25%[5]。蚂蚁在許多生態系可以生存的原因是其社會化的組織,以及改變棲息地、尋找資源及自我防卫的能力。蚂蚁和其他物種的共同演化可以分為拟态、偏利共生、寄生及互利共生幾種[6]。
螞蟻一般能扛起比自己重多倍的物件,這本能吸引了機械工程師的研究。蚂蚁的群體有分工、個體之間的溝通、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7]。蚂蚁的群體和人類社會類似之處一直是研究的主題之一。人類社會會將蚂蚁用在料理、藥用或是儀式的用途,亦有將螞蟻做為寵物飼養者。有些蚂蚁可以用在生物虫害防治(英语:biological pest control)中[8]。不過蚂蚁會破壞作物及侵入房屋內,也和人類的生活有些衝突。而其中紅火蟻是著名的入侵物種之一。
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或稱母蟻,在群體中體型最大,特別是腹部大,生殖器官發達,觸角短,胸足小,有翅、脫翅或無翅(大多是無翅的)。主要職責是產卵、繁殖後代。雖稱為「蟻后」,但根據長年研究螞蟻行為與生態的史丹福大學教授黛博拉·戈登(Deborah Gordon)在TED發布的報告,蟻后並不統治蟻群,蟻群是由每1個單個螞蟻個體的自行意志交織而組成的社會。[來源請求]
負責與蟻后交配的螞蟻。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即无性生殖,有翅,交配完不久就死掉。
是沒有生殖能力的雌性螞蟻,負責搜尋食物,照顧蟻卵、幼蟲。體型比兵蟻小。
負責抵抗外蟻或打仗的螞蟻。和工蟻一樣沒有生殖能力,头大,上颚发达、巨大,可以粉碎坚硬食物,在保卫群体或攻击其他种的蚁类时即成为战斗的武器。因其可以担负战斗任务,故得名兵蚁。並非每一種螞蟻都有兵蟻。
蚂蚁是用分泌物的氣味来进行交流的[9],由于它们平时都生活在一个蚁巢中,所以这种交流方式比其他膜翅目的昆虫发育的要好,一个蚂蚁如果发现了食物,它就会在回家的路上留下一路的气味,其他的蚂蚁就会沿着这条路线去找食物,并不断地加强气味。如果这里的食物被采集完了,没有蚂蚁再来,气味就会逐渐消散。如果一只蚂蚁被碾碎,就会散發出强烈的气味,立即引起其他蚂蚁警惕,都处于攻击状态。有的种类的蚂蚁还会散發一种迷惑敌人的气味。
蚂蚁和其他昆虫一样,是依靠触角辨識气味的,触角的第一节膨粗,有膝状弯曲,非常灵活。由于触角是一对,因此既能辨别气味的强度,也能辨識气味来源的方向距离,成虫以互相交换反哺的食物,通过其气味互相了解对方的健康和营养状况,对方发现的食物等信息。同时也能区别对方属于从事那种任务的集团,如负责挖洞筑巢的,或是负责搜集食物的等。蚁后也不断地分泌一种气味,一旦这种气味停止了,工蚁就会培养新的蚁后。
蚂蚁用两个大牙叮咬的方式进行攻击或自卫,咬时会分泌出蚁酸(甲酸)[10],刺激被叮咬的伤口红肿疼痛。
螞蟻亦是全世界力氣最大的昆蟲之一,牠的負重能力相當驚人,能拖動比牠體重還重1400倍的物品,也能背負52倍的物品。
蚂蚁的种类很多,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几种生活方式比较特殊的蚂蚁:
蚂蚁一般可以清除动物尸体,使土壤疏松,有利于农业,有的种类的蚂蚁可以捕食农业害虫,如灰末蟻(PP ant)可防治柑橘叶甲,竹筒蚁(Tetramorium guineense)可防治甘蔗螟虫。但也有许多种蚂蚁会危害农作物,保护害虫,甚至攻击咬伤人。
但对建筑物造成极大破坏的白蚁并不属于蚁类,是属于等翅目的昆虫,縱使白蚁有些习性和蚂蚁相似。
《酉阳杂俎·虫篇》載:“ 秦中多巨黑蚁,好斗,俗呼为马蚁。”《禮記》記載:「蚳醢以供天子饋食。」蚳即蟻卵,蚳醢是周朝時採集蟻蛹加桂皮,薑末等製成,是帝王食補。
唐代劉恂《嶺表錄異》卷下說:「交廣溪峒間酋長,多取蟻卵,淘澤令淨,鹵以為醬,或云味酷似肉醬,非尊貴不可得也。」
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載《北戶錄》云:「廣人於山間掘取大蟻卵為醬,按此即所謂蚳醢也,三代以前固以為食矣。」
袁宏道有《鬥蚁》一文:“取松间大蚁,剪去头上双鬚,彼此鬥咬,至死不休。问之,则曰:‘蚁以鬚为眼,凡行动之时,先以鬚左右审视,然后疾趋。一抉其鬚,即不能行。既愤不见,因以死鬥。’试之良然。余谓蚁以鬚视,古未前闻,且蚁未尝无目,必恃鬚而行,亦异事也。”
蚂蚁自古以來是一種藥引,《本草纲目》载:「蚁力最大,能举同身铁,故人食之亦力大也。」又载:「益气力,泽颜色」。
傣族至今仍用編織蟻卵製醬,稱為薩裏木松,傣語的“薩”就是醬的意思。
|chapter=
被忽略 (帮助)
|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蚂蚁",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3D data - 3D model - 3D library - beetle bug ins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