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3D CAD supplier models have been moved to 3Dfindit.com, the new visual search engine for 3D CAD, CAE & BIM models.
You can log in there with your existing account of this site.
The content remains free of charge.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
醫學 | |||
|
|||
症狀(英语:symptom),又稱病狀[1]、徵狀、病徵,醫學術語,在疾病學(英语:Nosology)的領域裡,「症狀」是描述疾病的重要參數之一,代表的是「來自病人的主觀感受」。英文的symptom,字根來自於希臘文σύμπτωμα,意思是「降臨在身上的不幸與惡運」。[2]。
用中文溝通時,「症狀」常和「體徵」(sign)搞混。症狀是由患者描述的主觀感受[3],無法直接量測[4]、而體徵則是外部觀察到的客觀事實。舉例來說,流鼻水、頭昏及體溫超過攝氏三十八度,這三者都是感冒的元素:但流鼻水及頭昏是感冒的症狀;而體溫超過三十八度,則是感冒的體徵。症狀和體徵常常沒有特異性,不過兩者結合可以協助診斷,有助於排除一些可能錯誤的方向,有時症狀和體徵也可能是可以指向特定疾病的特殊病癥(英语:pathognomonic)。
症狀一詞有時也會用在人體沒有生病的情形下,例如懷孕的症狀(英语:Symptoms and discomforts of pregnancy)。
症狀可以簡單分為急性的或是慢性的,不過除了急性及慢性外,也有复发(英语:remission (medicine))或缓解(英语:remitting)等不同的情形。也有些病症沒有症狀(英语:Asymptomatic)(例如亚临床感染,或一些無症狀病,有時高血壓也是無症狀病)。
全身症狀或一般性症狀是指和疾病有關的系統性反應(例如发热、不适、厌食、体重减轻等),這類症狀不是只影響特定器官或是部位,而是會影響到全身。
主訴(chief complaint)、出現症狀(presenting symptom)是指造成患者不適而前來就醫的症狀。最後診斷出來的則稱為主要症狀(cardinal symptom)。
非特異性症狀(Non-specific symptoms)是指病患提出的症狀不一定和特定疾病或是某身體組織有關。例如疲倦是許多急性或慢性疾病的特徵,可能是心理疾病,也可能不是,可能是初次症狀,也可能是二次症狀。疲倦也是一個人在經過勞累或是一天結束後所會有的正常反應。
精神疾病的症狀[5][6](特別是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可以分為活性症狀及負性症狀[7]。
一些症状在多个疾病中都会出现,而有些症状则出现在小范围的疾病中。例如突发性单眼失明的起因就比恶心要狭窄许多。
有些症状可能对于患者或是护理患者的医生而言是具有误导性的,例如胆囊上的炎症的症狀中會有于右肩膀上的疼痛[9],很有可能误导患者以为是与腹部无关的疾病导致或属于肌肉拉伤(英语:strain (injury))。
疾病的體徵有可能被病人以外的人察覺到,而症狀只有病人本身知道。兩者之間的差異和病史及理學檢查之間的差異有些關係。症狀只會在病史中出現,而體徵會出現在病史及理學檢查中。像是皮疹和肌肉颤动等臨床體徵(clinical sign)是病人及其他人都可以察覺的。有些體徵需要醫學上的專業才會知道,因此只會在理學檢查中出現。例如低血钙或是嗜中性白血球低下都需要血液检查才會知道。若病人曾發現到一些體徵,但後來未再出現(例如曾經出現皮疹),這種體徵會列在病史中,不會列在理學檢查,因為醫師無法獨立確認此體徵是否有出現。
This article uses material from the Wikipedia article "症狀", which is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3.0. There is a list of all authors in Wikipedia
3D,virus,bacteria,medicine, molecule,atom,chemistry,labor